一个地区乐种的特点是对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性格以及思想内涵的体现。而这种思想、性格、观念的形成往往来源于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所特有的地域特点。板头筝曲在学古筝中所涵盖的情感内涵以及南阳地区人民对它执着的依恋与当地人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识分不开的,也正因这样和广州学古筝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很多地方直接我们学习。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在历史上为豫西的交通枢纽,是沟通豫、陕、鄂、川的咽喉,有着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其占据重要地理位置,在重大的历史关口上,南阳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因为长期战乱的影响,百姓生活大起大落,疾苦波折,饱尝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在这种环境下,当地的人民很容易产生悲切、多愁善感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情感根深蒂固,所以在板头筝曲的曲调中,这种凄苦、悲凉的音调十分常见,这也促使了当地人民直接,质朴、毫不掩饰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很多乐曲刚开始进板处就直接明显有悲情强调的四度音程跳进来渲染这种悲伤、哀怨的情绪。
另外一方面,正式由于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更增加了南阳地区的人民对于安宁、稳定的生活状态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在板头筝曲中,有很多描写祖国山川景色、花鸟情趣和对幸福生活向往的作品,例如《风摆翠竹》《上楼》《下楼》等,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当地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
从地势上来看,它东南临桐柏山,西南靠武当山,北依伏牛山,南濒汉水,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由于地处盆地、资源充足、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南阳人有一种封闭、保守、自我保护意识,这一点在音乐方面的体现十分明显。板头筝曲的发展,虽然相对的缓慢,但它在每前进一步的同时都尽力的去保证自身原有的风格和韵味,尽力不去改变。长久以来,南阳地区人民对他们本土文化那种浓郁的依恋情感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方面,由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势条件,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有“中州粮仓”之称,当地人民的民风淳朴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使得南阳地区大多数民众自身形成一种安然自得、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这种氛围与生活状态使当地人民对自己乡土的文化有一种本能的、质朴的依恋、另一方面,这种地位、地势上的优越性,对其带来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
在战国时期,南阳已是冶铁中心。西汉时,商贾云集,成为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地,所以有“帝乡”之称,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中,多数为南阳人,故后世有“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之说。
可以说两汉是南阳历史上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经济、文化方面占领着重要的位置。历史上这里曾哺育出百里奚、范蠡、诸葛亮、张衡、张仲景等历史名人,现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个。所以对待其历史与文化,南阳人向来都是自豪和弘扬的,他们对传承下来的文化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继承和光大。
本文由青荷古筝编辑整理,广州学古筝—青荷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