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陕西秦筝就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呜呜歌”就是陕西流派的筝曲,许多专家指出,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源流,在秦声演变为秦腔的漫长历史中,筝始终是为之伴奏的乐器。)东汉以后,筝参照瑟的形制进行了改进,既有了较宽的音域,又有“筝筝然”、“有剩哀”的特点。隋唐以来,各种乐舞动、戏曲、曲艺中,筝都是很好的伴奏乐器。自到明朝末年,筝还是秦声(腔)伴奏中离不了的乐器。
在陕西眉户中(眉户义作“眉鄂”或“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筝也曾经是伴奏乐器之一,眉户曲牌也即为秦筝演奏谱和陕西流派筝曲。
总之,秦筝陕西流派是在弹奏民州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的唱腔便是筝曲发展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
在“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多年来陕西的专业古筝人员根据地方戏曲秦腔、碗碗腔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陕西筝曲。在这些陕西筝曲中,保存着古老燕乐艺术传统,运用“欢音”、“苦音”丰富其旋律。用调式、音阶、音律来形成陕西筝曲的艺术风格特点。
而陕西筝曲的技法是通过长期时其它筝派的学习、继承、借鉴,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采用了各流派古筝技法的长处,形成了左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大关节长摇等陕西筝曲的演奏技法。
本文由青荷古筝编辑整理,古筝培训学习—青荷古筝